第一次的辩论队(2)

发布于 2017-10-31  189 次阅读


本篇主题为《毕业生工作专业不对口是否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反方)》

论点

大学教育的目的

  1. 通识教育
  2. 国际化素养
  3. 知识综合与技术集成能力
  4. 领导能力

企业与个人

企业更关注综合素质,以及自我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观念

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新兴职业的出现,改变,自主创业

核心

概念

将所有问题归于一下两类

不可避免的损失不是浪费

我们都知道,再充分的化学反应也会存在反应余量,再精良的生产线必须容许一定的废品率,这些不可被避免的损耗,不是浪费,而是损失。

没有被直接利用的资源不算是浪费

问题

个例与宏观的关系

将个例化为极少数,引向不可避免的损失不是浪费

占用他人资源

转专业、蹭课————有效减少毕业后从事的方向的问题

  1. 对于想选择不对口工作的个人,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2. 对于想要从事该工作的人,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教育资源

一辩稿

我方的观点是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一致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论证辩题之前,我方要厘清两个重要概念。

概念一,不可避免的损失不是浪费。我们都知道,再充分的化学反应也会存在反应余量,再精良的生产线必须容许一定的废品率,这些不可被避免的损耗,不是浪费,而是损失。

概念二,没有被直接利用的资源不算是浪费。举例:中国推行全民医保,若一个人身体健康,是不需要使用医疗保险的,但风险出现时,保险的回报价值才会呈现,所以购买保险不是浪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普及,就业岗位的日趋多样化,企业对毕业生的期望也从片面追求专业技能高向综合实力强发生转变。首先我要明确一下就业岗位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来源:不是形如医生,飞行员等定向分配的职业人才,和研究生博士一类的专才而是数量更为庞大的本科毕业生。而所谓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不一致其实是基于大学通识教育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绝非浪费。基于此,我方将从三方面论证此种不一致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一,基于学生角度。毕业生中存在着一部分人,这部分人不从事专业工作,有人说:“他们占用了想从事专业工作的人的教育资源。”但想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就考得上该专业吗?另外,想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可以转专业,可以利用大学中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去旁听该专业课程。这在大学中是被允许的。所以这并不是大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二,基于企业角度。大学教育早已不再是企业精尖岗位的专属摇篮。本科教育重视通识性培养,而非为了与企业对接,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并非只是专业性,而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正方的标准与职场企业要求不相一致,无法得证。尽管有时从事的职业与大学接受的教育在表面上看起来不符,但没有被直接利用的资源算不上是浪费。有时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提供帮助与支持,所以这不是浪费。

第三,基于社会发展角度。社会高速发展加快了职业更迭速度,专业对口单一指标评判不可行。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市场中不断有像密室设计师、车辆整体评估师等新职业出现,大学中却没有相应专业与之对应;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技术发展,传统新闻工作者、电话公司职员等职业走向衰落。对于毕业生而言,不得不做出其他选择以适应这样的改变。诚然,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要求在提高,而绝非是毕业时一个短期可观的就业对口程度,以一个不恰当的指标无法评判教育资源的浪费。


Fly me to the moon